Atlas

Atlas

Do you 👂 the people sing?
twitter
twitter

成為小紅書博主的 Day13

今天是我成為小紅書博主的第 13 天。到目前為止一共有三個粉絲,其中一個還是托。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很多有趣的觀察和感悟,想開一個賬戶記錄一下。

為什麼成為一個博主#

我好像也想不起來有什麼特別的理由了,可能就是看到別人在小紅書上拍的 Vlog 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熱愛,於是我也想要更認真地記錄我的生活(“標記我的生活”,小紅書的 slogan 洗腦的很成功),最好能把我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別人。我做事向來衝動(畢竟風向星座),這不是想幹就開幹了。

題外話:我本來是想成為一名 b 站 up 主的,然後我新註冊了一個賬號之後,但是提示我的賬號存在風險需要實名認證,實名認證只能手機操作,而我的手機 APP 又顯示 “SDK 錯誤”,懷疑是因為我的 app 是美區下載的,必須國區才可以...... Anyway,我放棄 B 站了,之後如果有心思了再搞吧。

做博主期間的心理活動#

如上所述本來除了記錄生活之外我也沒有太多的期待,但是真的開始做以後就覺得不是那麼回事了。我不停地想要看有多少人瀏覽了我的筆記,有沒有給我點讚,更糟糕的是,我還總是在首頁刷到要麼是流量不好的博主表達自己的焦慮,要麼是 “成功” 的人在 “炫耀” 自己成為博主多久多久月入多少多少(” 自媒體這碗飯我吃定了 “)。

而如果點進一個說自己流量不好的人的首頁,我發現 ta 的粉絲比我還多(我只有 3 個粉絲,這幾乎是一定的事情),我會心態更崩潰。

至此我不得不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欲望:我也想有流量(用小紅書的話來說就是,我也想要那潑天的富貴),我也想要接廣告。

而這裡的一個有趣的發現是,不停地刷數據的過程中我其實很清楚,我想要別人給我點讚的心情遠多於想要接廣告(物質激勵),這也印證了最近朋友總結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 “被看見” 的需求,這個需求比激勵還重要。

這個事情想來也挺奇怪的,一方面我也不指望靠自媒體吃飯,不應該有這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我三五年前也玩兒著做過好幾期 bilibili 視頻,至今一共只積累了 99 個粉絲,但是我也從來沒有想要迫不及待漲粉的心情或是希望被點讚的焦慮。人性確實天然希望被看見,被肯定,但是以我對自己的了解和過往的業餘 b 站 up 主的經驗來說我並不是非常 “典型” 的這一類人。

我不得不反思發生了什麼。這也是挺有趣的地方 —— 我一邊知道我的心態不健康,一邊不控制地無意義地刷著數據,一邊還偶爾能跳脫出去以第三者觀察者角度思考。我開始重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從我自身分析的話,近幾年確實向內精神滿足的時刻更少了,所以對外索求的更多了,以及客觀上對金錢的需求也更大了,但是我依然認為最主要且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在小紅書的首頁總是會刷到有人說自己做自媒體一個月賺了多少多少錢,所以我有被灌輸了 fomo 和焦慮。關於這一點下一小節我會展開來講更多。

另外一個有趣的自我觀察是,我是一個 “拧巴” 的人。聽過最多的方法論是:找準一個賽道,然後模仿頂流的幾個博主,之後再談創新。我確實也觀察了不少博主,但是結論是我真的模仿不來啊。有的是能力問題 —— 我做不到那麼好的錄制和剪輯效果;有的是面子問題 —— 有些過於富含感情和煽動性的话我說不出口。最後只能接受自己的 “拧巴”,回到記錄生活的初心。但是隨便做的結果就是,只有三個粉絲,還有一個是托 —— 於是我又被自己虛無縹緲的欲望折磨。繞了一圈想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好像有點無力,從某種角度來看這和外界沒有一點關係,這完全是我自己的課題,而且是一生的課題:尊重自己的欲望,尊重自己的能力,也尊重自己的 EGO。

說回我自己的數據焦慮,當我心煩意亂為什麼沒有人點讚的時候,我偏偏在首頁也刷到了很多 “素人起號” 相關的筆記,教你技巧的,吐槽 Web2 的,求安慰的,等等等等。必須說這也加重了我的焦慮。不過有趣的是,我讀這些筆記的時候,有一些陌生又熟悉的詞語頻繁出現:自媒體 / 流量 / 個人 IP / 權重 / 信息分發 / 去中心化信息分發...... 等下,信息分發,還去中心化信息分發?這我熟啊,我就是做去中心化信息分發的啊。雖然 RSS3 在品牌升級之後現在的定義是 The Open Information Layer,但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的定義都是去中心化信息分發協議 (protocol for decentralized infomation dissemination)。我逐漸興奮了起來。

乍一看我的感受是 ta 口中的去中心化分發和我對這個詞的理解天差地別,但是仔細一想我又覺得這背後其實有很多殊途同歸的東西。我突然意識到儘管我可以憑藉著敏銳的嗅覺發現 Web2 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什麼是平台的數據驅動。我徹底興奮起來了,儘管我現在只有三個粉絲,但是我要繼續做自媒體,去記錄我的觀察和思考,當然更重要的是,去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一些小紅書的觀察與思考#

關於自媒體#

這是我最想說的,也是承接上文提到的 “小紅書首頁總是刷到做自媒體賺 xxx 錢” 的筆記這一點。為什麼我會看到那麼多這類的筆記?這到底是算法選擇的結果,還是小紅書的 vibe 就是如此。或者其實這兩者是同一個東西。

首先我想說,是的,是小紅書的算法確實一直在強調這一點。小紅書可能出於自己的壓力,想要去探索某種形式的商業化可能,不過本系列(# 小紅書博主觀察日記)暫時不打算高屋建瓴地從小紅書出發,而是更想關注聚在小紅書的人。而這些人,真的也有太多想吃自媒體這碗飯了。

我從未在三年前的 b 站首頁推薦裡看到有人分享自己通過 b 站變現的視頻(“三年前” 的原因是我已經幾乎三年不刷 b 站了,所以我也不太清楚現在的首頁推薦裡都是什么,也許之後有興趣的話也會再進行觀察),但我不傾向認為這是 b 站和小紅書的區別。也許 b 站的 vibe 最初更加 “用愛發電” 一些,但是 Web2 沒有讓這類 vibe 蓬勃發展的土壤。我更傾向認為這是 3 年前和現在的區別。我看到有很多關於 “自媒體的紅利已經褪去” 的言論也加強了我的看法。

和三年前的社會相比,今天有太多人想通過做自媒體賺錢了。這不只是我在小紅書上看到的,也是我在生活中聽到的。以下是我妹妹(05 後)的原話:“現在我朋友們一出去玩都先在抖音上開個直播,不知道啥毛病。...... 他們想聊天為啥不在微信上聊呢,他們就是想賺錢才開直播的。......xxx 去年直播才二十幾個人看,今年刷到人家已經開上 911 了。”

為什麼?一夜暴富誰都知道不現實,幻想自己一夜暴富這就是投機賭博的心理啊。可是整個社會好像都在縱容這樣的風氣。這背後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我想起我之前關於社會經濟形勢與賭博心理的分析 —— 當整個社會經濟變差,機會變少的時候,全民的賭博心理都會增加。說到底,做自媒體 / 考公和買 meme token 有什麼區別呢,哪一個不是賭博呢?可是換位思考,如果這破班上的真是看不到什麼希望 / 畢業即失業的數據擺在眼前 / 社會經濟形勢很差看不懂別的機會,同時另一邊又有人不停地告訴你做直播 / 自媒體普通人也有一夜暴富的可能哦,你能不心動嗎?

經濟
(關於經濟有多差,補一個圖:在小紅書上我搜索 “經濟” 之後自動補全的內容......⬆️)

我一時不知道該感慨什麼了,也不知道該如何想像一個更好的創作環境,只覺得無助。

關於流量#

在 Web2 裡似乎流量是自媒體博主最常掛在嘴邊的詞語,每個人都在哭天搶地的想要流量。好像也沒錯,消費者每天刷小紅書的時間 x 瀏覽速度就是流量的總和,他們瓜分上游的所有創作內容。假設用戶瀏覽量穩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零和博弈。在這裡的機制是,每篇筆記要和所有其他的內容搶用戶的注意力,如果你的筆記和用戶的互動數不夠的話,立刻在流量池裡被排到後面,我覺得這是修羅場。

結果就是小紅書獨有的爆款標題 + 精美封面 + 無限討好平台的選題(這裡的平台不僅指小紅書本身及其算法,也包括小紅書的用戶,當然算法是最主要的,在這裡算法是宇宙的主宰),畢竟... 大家不是以創作為目的啊,目的是想要流量。誒,這就是 SocialFi 啊。post to earn,其實在 Web2 早已經被玩到淋漓盡致了,甚至價值變現的每一步都有 SOP:選賽道,發內容,不斷復盤及優化數據,獲得流量,接廣變現,繼續發內容......

標題
(比如⬆️是一個典型的教你做自媒體應該如何選取爆款標題的筆記截選)

這樣當然有問題。社交是人類天生的需求,是不可能被別的什麼替代的了的需求,而現在真實的博主已經被異化成了算法餵養機器,結果就是為了不掉數據必須垂直,垂直的結果就是博主們更不像真實的人,人們的社交的需求更難被滿足。

垂直

對此小紅書 / Web2 的解決思路是:現在用戶很挑的,流量博主已經不吃香了,你要做個人 IP,做一個真實的人才能被用戶喜歡。

這其實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道理,但是和現有的算法體系是衝突的。

這裡的矛盾也正是中心化的問題:信息的分發方式只有一種,用戶和博主都沒有其他的選擇。憑什麼是 “我” 被限流?憑什麼 “我” 被限流了就只能自認倒霉?明明數據是所有用戶一起貢獻的,憑什麼能看到什麼數據不能看到什麼是平台決定的?對於博主來說,這不是公平的競爭,對於用戶來說,這是一種欺騙和利用。

我想我們可以對信息分發有更開放的想像:既然數據是我們貢獻給公眾的,那麼應該也是可以公開訪問的,從而也可以誕生基於各種算法的信息分發 “提供商”,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來源,當然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是能滿足人類社交基本需求的分發方式。

關於去中心化信息分發#

之前說到我看到有人提 “去中心化分發”,說實話我第一反應是有點諷刺的,“小紅書也配談去中心化?” 但是本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算老幾的態度,我覺得應該謙虛一點仔細思考這份評價。

素人起號

“最適合素人起號”,“普通人更容易被看見” 等等,這些聽起來是很好的品性。雖然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回事,反正我這號是沒起起來,但是既然不少人這麼說了,我覺得可能是這麼回事。

根據我的思考觀察和理解,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1. 算法分發的精準度高。在小紅書上,哪怕是小眾內容,也能根據標籤內容的分析精準分發到相應群體,從而彼此看見,互相點讚評論有足夠熱度。“小眾” 被看見,這就是一種所謂 “素人起號”。但是前提是這個 “小眾” 還是得有一定用戶基礎。
  2. 算法並不把流量傾斜在 KOL 上。
  3. 對於 “素人” 賬號,早期有一定的流量扶持。

大體來看這其實都是挺好的品質,但是這裡沒有提到的算法的其他特質是:有大量人因為自己的賬戶內容不夠垂直所以流量很低,從而抱怨 “我這個賬號是不是廢了”。

這麼看來好像這些 “素人扶持” 又像是在進一步馴化 “做博主就是要垂直”。

我想,理想狀態中我們只要做自己就好了,是否垂直的提供內容明明是信息分發方應該做的事情啊。可是現在的問題是內容分發顆粒度是以一整個賬號為整體。那么這其實是一個技術問題。解決方法可以是,比如在每一條內容被分發出去之前有一個 AI 助手會把我們發的內容歸類到一堆子賬號之一,然後每一個子賬號有一個自己的定位。當然這樣還是存在問題:“單個子賬號” 的發布頻率又下降了。

不過說了這麼多,其實背後存在的仍然是一個權力問題,現有的算法是黑盒,憑什麼?怎麼修改?又憑什麼?你又沒有參與內容貢獻,憑什麼你能決定這個算法,我不能?

關於發布時間#

關於小紅書的流量密碼的筆記中,我經常看到的一個觀點是,發布時間很重要。甚至有人說,發布時間不一樣,閱讀量可能是幾百和幾萬的區別(我無法辯駁真假)。對此我非常困惑,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有這麼大差別,是因為在小紅書的首頁推薦流裡最新時間的權重是非常高嗎?

這不合理啊,相關性肯定比時間優先級要高。

或者因為用戶希望第一時間刷到博主更新 / 博主第一時間收到用戶點讚,所以平台為了迎合這類用戶心態,就在特定時間把流量更多的傾斜給這個時間喜歡登錄的用戶喜歡的類型的最新筆記?

如果是這樣的,那好像有些合理了,這樣做的意義是為了保證用戶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 APP 裡。

“不增長就會死”,所有想成為 Web2 巨頭的公司都必須學會的道理。

這也仍然是之前提到的中心化平台信息分發的問題:我們沒有選擇。用戶沒有選擇,公司也沒有。

後記#

本來是想寫的簡短一點,做成一個系列日記,結果寫著寫著寫了一堆...... 就當是補之前十幾天的日記吧。這個系列我打算持續更新,每次發布都會加上 #小紅書博主觀察日記 的 tag。

最後重申一遍本系列的主題:分享做小紅書博主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關於理解自己,也關於身處的社會,關於信息分發和社交,也關於互聯網和世界的未來。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